城阳故事丨徐连龙:让世界都知道中国绳缆
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新闻资讯 > 新闻动态

2020-04-25 1467

    临近约谈时间,徐连龙堵车在路上,就提前安排助手接待记者并打电话表示歉意,不禁让人心间一暖。“我们徐总不仅工作严谨负责,而且平易近人,和我们相处时丝毫没有领导架子。”助手郭长明热情和记者说道。不一会,伴随着匆匆的脚步声,徐连龙赶来了。斯文腼腆,甚至有点“憨”这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。


    放弃公务员,却与绳子结下“良缘”


    徐连龙毕业于青岛大学纺织工程学院,2008年毕业前夕他考上公务员职位,但干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份工作并不适合自己。早在2007年,徐连龙就在海丽雅集团实习过一段时间,并且对绳缆的研究兴趣颇高,于是他毅然辞职来到海丽雅集团。公司来为了锻炼徐连龙,让他从车间学徒开始干起,跟老工人学习,钻研制绳,一年里他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。


    大国工匠徐连龙(右二)填补国内制绳领域多项空白。


    真正深入接触绳缆行业后,徐连龙才发现我国的绳缆制作技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,连常人眼中的普通粗布绳都要长期依赖进口,那时他就暗暗下定决心,尽自己努力改变国家在绳缆上的“尴尬”境遇。凭借不懈努力,一年多后徐连龙就进入到公司研发部,并承担起国家科考船所使用的物探缆研发和制造工作。


    七百多个日夜,数百次的实验


    一条物探船上需要拖着6-12根物探缆,每条缆绳至少长6公里,在海面上形成扇形操作面


,物探缆在深海应用过程中需要悬挂众多勘探设备,为了保证设备上的信号线在复杂的深海中不断裂,传输数据稳定,绳缆的延伸性必须达到钢缆的级别。“科考船探测时间长,而且海水腐蚀性强,用金属材料的话,不仅加大科考船的负重,而且三五个月就会腐蚀,我们只能重新寻找原材料,透过对相关材料的熔点、沸点、耐腐蚀性等多方面物理和化学条件的筛选,我们最终确立200多种材料,然后一一进行严格的实验测试,不敢丝毫马虎。”徐连龙神采奕奕地介绍到。


    徐连龙和同事研究讨论问题。


    在研制物探缆的三个月里,徐连龙干脆住在了实验室,经过数百次测验,终于找到了合适原材料,但这只是第一步,之后还需要从处理工艺和编制工艺等方面进行深度研发,至少还要经过7道工序,才能制成绳缆。每一股绳芯要捻多少圈、捻的力度要什么级别、编织绳芯的密度和直径要达到多少……每一道工序都要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试验。经过两年的日夜攻坚克难,徐连龙带领团队研发生产的物探缆强度是相同直径钢缆的2倍,重量却只有钢缆的五分之一,成功应用于科考船的使用,打破了长期依靠国外进口的局面。


    让世界都知道中国绳缆


    “每天重复一样的实验研究,确实有点枯燥,但是想到自己加入这个团队的初心和愿景,就慢慢沉下心了,而且专心去干一件事时每天都挺充实的。”徐连龙回忆起那段钻研的日子,颇有感触地说道。


    从事研发工作10年来,凭着一股钻研劲儿,年仅35岁的徐连龙发明的绳索已有上百种,成功应用到“蛟龙号”“科学号”科考船,获得发明专利7项,实用新型专利8项,填补国内绳缆技术领域多项空白。“技术研发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,需要耐得住寂寞,有足够的耐心和长久的积累。”


    “蛟龙号”物探缆的成功研发,徐连龙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了。


    现在已经升为技术中心副主任的徐连龙,仍然在实验室从事研发工作,对一些新加入的研发人员,也耐心给予技术上的指导,分享自己的经验,鼓励他们抓住今天,刻苦钻研,在宁静中奋进。“我希望通过一代又一代国人的努力,让国家在关键技术上不再受制于国外,让世界知道中国的绳缆不差于任何一个国家。”

热点新闻

绳索厂家
绳索厂家